似乎像是注定的一样,每学年成绩出来的时候总会有些事情发生,就限于某一门课程。上了大学,越发看重成绩分数以外的东西,觉得更为重要,觉得能力的真正提高才是成长的真实内容。而这,很难从分数上体现。然后,大学三年每年一次的“出事”,不得不让我思考分数之中的问题。
大一的时候,有机化学。老师后来补上了漏看的20分;打电话找老师的时候,心里紧张得要命,老师那种“我不会犯错”的态度总让人心惶惶啊~最后发现问题所在后总算舒了口气;
大二的时候,生态学。本来考试题目就算稍难且偏的,大家分数也都不高,但是那个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数字就像是不断在挑战自信一般,开学后还是打电话给了老师,并且在G老师和N老师都在场的情形下复查了试卷,加上了漏掉的10分;
不过还好,两门都是专业课,跟老师说出成绩有问题,还是会得到一定的重视,复查分数也是严肃而公正的。
不禁在想,要是没了这10、20分,那老师对学生的肯定还是公正合理的吗?又不禁联想到其他的科目,其他的同学…很多时候,一门公选课,一学期下来,也许老师连一大半同学都不认识,那么,期末成绩又是如何给出的评判?那1分、3分、10分的区别体现了什么呢?也许,就是1分之差,也会影响学生很多。
今年一直在想,大三的期末会不会出点啥事?
果不其然,和预想差距太大的分数。询问、解释…身心俱疲,罢了罢了,自己也是没有做到最好,别人也有他所坚持的原则。老师也是我很敬佩的一个人,一学期都很喜欢上他的课,再多说些什么都怕会影响到彼此之前的印象。——只是我不明白,在这种情况中,学生的利益得到了多大的保障?老师对每一位同学是否公正公平?老师是否站到了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种肯定是如何给出?
还好大四基本算没课,再来一次这样的事情,我估计自己也许会视而不见了。
苦笑…
还有这种事情?我要是分数超出自己的预期,也不会想到是老师加错分。看来,很多东西还要自己去争取。
晕,不知道该如何辩解。我也是老师,但是改完只会多给,很少少给的。对学生要负责就只有多复查几次了!特别是不及格的!
天啊,从来都没想过分数会出问题,一直以来老师给几分我就认几分了,总觉得自己学得不好,原来还有这样的…